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鲜明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凸显了教育、科技、人才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内蒙古教育发布特推出“牢记嘱托 砥砺奋进 加快推进教育强区建设”专栏,展示全区教育系统大力推进教育改革,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引导广大干部师生为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坚守特色 立足优势
着力提升学校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内蒙古农业大学始终坚持“科技兴校”工程,紧紧围绕国家及自治区重大实践需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以及教育部就推动高校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有组织科研作出的重要部署,发挥农牧林水草乳沙学科专业和科研优势,聚焦自治区“五大任务”特别是“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两个重点任务,有组织推进科研管理“六大行动”,着力构建“三大体系”,为把内蒙古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粮仓、肉库、奶罐、绒都”和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提供科技支撑和服务保障。
强化有组织科研,打造建制化科研团队体系
构建了“1+1+N”有组织科研新体系。制定落实《内蒙古农业大学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立足农牧林水草乳沙优势学科,依托48个省部级科研平台,打造30个科技创新团队和18个种业人才团队,着力破解自治区农牧业和生态领域“卡脖子”问题,形成“一个平台、建设一支团队、吸纳N名青年英才”开展“拳头式”攻关的建制化科研体系。强化了重大科研计划布局。“十四五”以来,学校获批各类纵向科研项目2505项,累计进账经费10.57亿元(2023年4.5亿元)。学校围绕乳业、草业、种业振兴、黑土地保护、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防沙治沙等重大战略,获批国家重大项目共12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11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6项;主持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项目9项,在自治区“种业”“黄河流域水资源集约利用”“防沙治沙”等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揭榜挂帅”项目中牵头7项,获批自治区重点研发与成果转化项目134项。有效推进了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种业攻关成果丰硕。“十四五”以来,学校以第一单位审认定动植物新品种25个,其中,燕麦育种团队设计完成的国内首款液态SNP芯片“燕芯一号”,填补了燕麦高通量分子标记的空白;向日葵育种团队研发的新品种GF05、GF07和林木育种团队育成的枸杞新品种“林杞1号”获得植物新品种授权;家畜育种团队为第一技术支持培育的“杜蒙羊”新品种,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填补了我国牧区和半农半牧区无专门化肉用品种的空白;微生物种业团队建成的“乳酸菌基因组数据库iLABdb”正式上线,成为全球最大的乳酸菌基因组、功能研究数据共享平台;2024年,“优良乳酸菌种质资源挖掘与产业化关键技术创制及应用”项目获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实现自治区高校牵头获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历史性突破。基础研究水平不断提升,第一单位发表高水平论文2100余篇,其中在食品发酵微生物、草原生态、神经网络和机器学习、木基新材料等优势特色领域的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Microbiology》《NatureCommunications》《TheInnovation》《GlobalChangeBiology》和《ChemicalEngineeringJournal》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
国内首款液态SNP芯片“燕芯一号 ”
强化校地企融合创新,打造层次化创新平台体系
整合校企资源推进科研平台提档升级。学校建立7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其中1个获批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3个获批自治区协同创新中心,与阴山优麦、蒙牛乳业、科兴生物等27家企业合作,为校企技术转让、咨询服务的全方位合作打通了渠道。“十四五”以来,新获批国家级平台“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奶牛繁育与养殖技术研究中心”1个,中阿国际联合实验室1个,农业农村部部省共建重点实验室2个、重点科研基地1个,自治区高校集成攻关大平台3个、自治区高校新型智库1个等26个科研平台,学校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增长到103家,与伊利、蒙草、赛诺、科拓恒通、圣牧高科等企业协同,承担了科技创新2030等多项国家和自治区科技重大项目。深度参与自治区区域创新载体布局与合作创新。重点聚焦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鄂尔多斯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示范区、通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兴安盟国家现代畜牧业试验区等国家级重大区域平台,与各盟市政府联合共建区域创新中心。与巴彦淖尔市政府和河套学院合作,牵头建设“河套灌区生态农牧业技术创新中心”及6个产业试验站,围绕硬质小麦、肉羊、向日葵、玉米、蔬菜、盐碱地治理等重点产业,全面入驻支撑巴彦淖尔市国家农高区;在鄂尔多斯市可持续发展议程示范区,牵头建设“黄河‘几字弯’防沙治沙技术创新中心”,围绕恩格贝为第十届世界荒漠化论坛打造防沙治沙科技创新典型场景;在通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牵头建设“西辽河流域生态农牧业创新中心”,围绕通辽玉米、肉牛、荞麦等主导优势产业开展科技攻关和示范;在兴安盟国家级现代畜牧业试验区,牵头建设“兴安盟现代畜牧业技术创新中心”,围绕兴安盟草牧业“七大产业”开展协同创新。深度参与和林格尔新区“一区两基地”建设,与企业联合获批6个基地共建项目,以更广维度科技合作推进产学研融合创新。
牵头成立内蒙古种业协同创新联盟(中心)成员大会
强化立足生产一线,打造社会服务网络体系
牵头建设内蒙古乡村振兴研究院。聘请34位院士成立战略咨询委员会,为自治区乡村振兴提供高端智库支持;在全区布局乡村振兴园区站点,在10个盟市校地企共建10个不同生态类型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站、与呼伦贝尔农垦集团、真金种业、蒙清农业等36家地方农牧业知名企业合作共建44个特色产业基地;学校通过“一院一站
”管理模式,选聘校地“双站长”,形成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为校企合作提供条件保障。牵头成立内蒙古种业协同创新联盟。区内外49家企业成为理事单位成员单位,建立起校企沟通联络机制,打破高校与企业交流壁垒,促进种业企业需求与学校资源供给的充分对接,推动校企种业创新深度融合。举办两届内蒙古种业高质量发展论坛,40余家联盟单位发布了种业最新科技成果与需求,签约金额达1000多万元。牵头建设国家级科技小院42个。教师、研究生驻扎生产一线每年至少4个月,立足生产一线开展技术集成创新和示范转化,2023年入驻科技小院研究生达80人,示范应用实用品种和技术30余项,有效解决了基层生产技术需求。加强成果转化载体建设。获批内蒙古自治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内蒙古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示范基地,“十四五”以来,转化益生菌菌种、草品种、兽用疫苗等科技成果19件,转化进账总金额1489万元,共承担横向课题385项,年合同金额为5200万元以上。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
编辑:崔轩瑜
策划责编:王丽 王瑞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