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大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科研人员赴山西吉县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考察学习

添加时间:2025-10-23 编辑: 浏览次数:

2025年10月20日至21日,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大兴安岭站”)站长张恒、副站长郝帅率考察组一行4人组成考察组,赴山西吉县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吉县站”)开展考察学习与学术交流活动。此次考察旨在借鉴吉县站在生态系统长期观测、水土保持研究及平台管理运营等方面的先进经验,进一步提升我站的科研能力与服务国家生态战略的水平。

吉县站王副站长对考察组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并陪同考察组赴吉县站蔡家川核心观测区,调研了黄土高原特色的嵌套流域森林水文生态效益试验场。在7个不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试验流域现场,详细查看了降雨径流长期自动观测系统、泥沙采集设备的运行机制,以及坡面径流小区的观测设计方案,对吉县站构建的“流域-坡面-样地”三级监测体系进行了系统学习。

随后,考察组前往红旗林场基地,实地考察林内综合观测塔的监测参数设置、水土保持示范小流域的治理模式,并观摩了径流中泥沙含量自动检测系统的实操演示,对其在土壤侵蚀动态监测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深入探讨。张恒站长结合大兴安岭站的发展实际,介绍了站点在寒区森林生态系统研究中的核心定位。郝帅副站长就大兴安岭站在数据信息化建设中的实践与困惑进行了说明,其构建的数据信息系统平台已实现土壤、植物等样品数据的整编入库与数字化管理,但在跨尺度数据整合与共享方面仍需完善。双方围绕“长期观测数据质量控制”“极端气候下生态要素响应监测”“野外站开放共享机制建设”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形成多项共识。张恒站长表示,吉县站在近五十年发展中形成的精准观测体系、成果转化机制与开放管理模式,对大兴安岭站破解寒区生态观测难题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吉县站在黄土高原植被恢复与水土流失治理中的长期观测经验、嵌套流域监测技术及农林复合经营示范模式,为大兴安岭站完善寒温带森林生态监测网络、强化科研成果落地提供了宝贵借鉴。

此次考察不仅深化了对不同气候带森林生态系统观测规律的认识,更搭建了跨区域学术合作的桥梁。双方已就数据共享、联合攻关、人才交流等方面达成初步合作意向,计划在多领域开展后续合作,为两大国家级野外站搭建了经验共享与协同创新的平台。下一步,大兴安岭站将结合此次考察收获,进一步完善寒区生态观测技术方案与管理机制,为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双碳”目标实现及冻融灾害防控提供更坚实的科技支撑,持续为筑牢北疆生态安全屏障注入科技动能。

通讯员:郝瑞

初审:郝帅

复审:赵昕

终审:韩胜利


上一条:【林苑学风】林学院召开2025年学业预警大会

下一条:【研途璀璨,悦享青春】内蒙古农业大学林学院研究生趣味运动会圆满落幕!

关闭

内蒙古农业大学林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昭乌达路306号 邮编:010011